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花蓮縣政府主管法規共用系統

列印時間:113.04.17 02:39

法規內容

法規名稱: 花蓮縣政府訴願決定書 (107年訴字第31號)
公發布日: 民國 107 年 12 月 18 日
發文字號: 107年訴字第31號
法規體系: 訴願決定書
圖表附件:
法規功能按鈕區

花蓮縣政府訴願決定書      107年訴字第31號


訴願人:吳○生


    訴願人因申請更正登記戴○全戶籍登記事件,不服花蓮縣
新城戶政事務所(以下簡稱原處分機關)
1077月19日新戶政字
第107001867號函,提起訴願,本府依法決定如下:

      主  文

  原處分撤銷。

  原處分機關應更正戴○全戶籍資料(除戶謄本)事由欄配偶姓名為
  吳○錦。


      事    實
  一、緣訴願人於107年5月25日以利害關係人身分,申請登記
       戴全配偶姓名為吳錦,經原處分機關以107年5月
       29日新戶政字第1070001377號函請花蓮縣政府轉內政部請
       示本案疑義,內政部以107年7月10日台內戶字第
       1070431418號函覆略以:「因日本民法即採登記婚主義,
       一經登記即為法律上婚姻,何以戶籍登記簿上出現「內
       緣,妻」之記載?似與日本民法規定不符;又當時臺灣習
       慣係採事實婚主義,並無所謂之「內緣關係」,戶籍登記
       簿有關「內緣,妻」之記載,與上開臺灣習慣亦有不同。
       是以,當事人間之關係如何?似宜採究登記之意旨加以判
       斷。另有關戴全與吳錦光復後是否成立婚姻關係1
       節,端視渠等是否依74年6月3日公布修正前之民法第982條
       規定:「結婚,應有公開之儀式及2人以上之證人。」完成
       結婚之程序,案屬事實認定問題。」

   二、原處分機關依上開函釋以107年7月19日新戶政字第
        1070001867號函覆訴願人「本案日據時期吳氏錦續柄
       細別榮稱職業欄記載『戴
全內緣,妻』。查民國94
      
年10月由台中縣政府出版『日治時期戶籍登記法律及用語
        編譯』增修版第二章第七節事由欄名詞解釋10、內緣妻:
        未依法結婚登記但同居在男方戶內之女子。爰此日據時期
        認定並無婚姻關係。依戶籍資料,本所礙難認定其具婚姻
        關係,請台端提供其他符合民法修正前第982條之公開儀
        式及2人以上之證人等足資證明文件或循法律途徑解決,
        並以法院之確定判決為憑。」駁回訴願人所請,訴願人不
        服提起本訴願,經原處分機關檢卷答辯到府。

     理   由

一、按戶籍法第5條規定:「戶籍登記,由直轄市、縣
   (市)主管機關於其轄區內分設戶政事務所辦理。」
    第22條規定:「戶籍登記事項有錯誤或脫漏時,應
    為更正之登記。」第33條第1項規定:「結婚登記,
    以雙方當事人為申請人。但於中華民國九十七年五
    月二十二日以前(包括九十七年五月二十二日當
    日)結婚,或其結婚已生效者,得以當事人之一方
    為申請人。」第45條規定:「應辦理戶籍登記事
    項,無第二十九條至第三十二條、第三十三條第一
    項但書、第三十四條但書、第三十六條、第四十
    條、第四十一條及前二條之申請人時,得以利害關
    係人為申請人。」第46條規定:「變更、更正、撤
    銷或廢止登記,以本人為申請人,本人不為或不能
    申請時,以原申請人或利害關係人為申請人,戶政
    事務所並應於登記後通知本人。」依此,更正戶籍
    登記須為本人或利害關係人。

二、又法律上利害關係,應指因行政處分而其法律上之
    權利或利益直接受損害者而言。內政部於95年12月6
    日訂定「申請戶籍謄本及閱覽戶籍登記資料處理原
    則」第2點規定:「第1點第2款所稱利害關係人,指
    與當事人具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一)契約未履
    行或債務未清償。(二)同為公司行號之股東或合夥
    人,且為執行職務所必要。(三)訴訟繫屬中之兩造
    當事人。(四)當事人之配偶、直系血親、直系姻親
    或旁系三親等內之血親。(五)戶長與戶內人口。
    (六)其他確有法律上權利義務得喪變更之關
    係。」,亦係以具有法律上利害關係,始能申請或
    閱覽戶籍謄本,則依戶籍法第22條規定申請更正,
    更應以法律上利害關係為據,戶政機關於受理申請
    時,亦應依職權審認申請人資格,審核其所提證明
    文件是否足資證明與當事人有利害關係,及是否確
    有更正之必要。

三、次按「戶籍登記事項錯誤或脫漏,係因戶政事務所
    作業錯誤所致者,由現戶籍地戶政事務所查明更
    正,並通知當事人或原申請人。」「戶籍登記事項
    錯誤,係因當事人申報錯誤所致者,應由當事人提
    出下列證明文件之一,向現戶籍地戶政事務所申請
    更正:一在臺灣地區初次登記戶籍或登記戶籍前之
    戶籍資料。二政府機關核發並蓋有發證機關印信之
    原始國民身分證。三各級學校、軍、警學校或各種
    訓練班、團、隊畢(肄)業證明文件。四公、私立
    醫療機構或合格助產士出具之出生證明書。五國防
    部或陸軍、海軍、空軍、聯合後勤、後備、憲兵司
    令部所發停、除役、退伍(令)證明書或兵籍資料
    證明書。六涉及事證確認之法院確定裁判、檢察官
    不起訴處分書、緩起訴處分書,或國內公證人之
    公、認證書等。七其他機關(構)核發之足資證明
    文件。」為98年1月7日修正發布施行之戶籍法行細
    則第15條、第16條所明定。

四、訴願意旨略以:

   (一)臺灣光復期間每年都會無預警凌晨0-6時有警察
       及戶政人員與鄰長陪同到各戶家庭戶口普查及校
       對戶口,戶籍登記資料簿權在戶政人員手上,校
       對戶內人員有沒有全在家中,也沒有提示我父母
       親未辦婚姻登記,那應認定我父母親應是夫妻才
       會生下五位子女。
   (二)我父親是給我母親招贅的,我吳○生隨母姓,父
       親欄未寫父親姓名是我內祖母不讓我母親拿我父
       親戶口去申報造成之後果。今DNA已經驗出我與
       家戴
來99.998%是同父同母關係。
   (三)有關戴全次子戴來民國39年3月1日出生戶籍
        登記申請書記事記載「於本籍出生同時被戴全認
       領」…。我弟戴
來是我父親被判冤獄前我母親
       即懷孕,出是我父親在獄中,可能因此才寫被我
       父親認領。

   (四)我父親死亡迄至我母親吳錦死亡時戶籍資料配
       偶姓名均記載「戴
全(歿)」而繼續教養我們兄
       妹弟成人,這更足夠證明我母親只認定我父親戴

       ○泉就是他的終身配偶。

五、訴願補充意旨略以:
    (一)因內緣與妻不是連在一齊,中間有用逗點隔
        開,國小國語老師教導我意思即停留、不進,
        所以與民國94年10月由台中縣政府出版「日治
        時期戶籍登記法律及用語編譯」內記載「內緣
        妻」三個字連在一齊意思完全不同,這是兩件
        事情,何況法律不溯及既往,及家母吳
錦原
        先是家父戴
泉之「內緣」之後已登記為
        「妻」,極有可能在家母要生下我大妹戴

        前我父母就辦理完成結婚登記手續,不然我三
        位妹妹父母欄都有記載父戴
全、母吳錦,
        所以我父親「戴
全」及母親「吳錦」倆人
        在昭和14
年4月21日日據時代就已有辦理登記為夫
         妻關係手續是無可否認的事實。詳附件二即戶籍登
         記申請書及附件三即民國37年12月20日改設本籍即
         臺灣省花蓮縣戶政登記簿。
    (二)民國35年11月1日由臺北縣宜蘭區壯圍鄉三塊厝
        遷入臺灣省花蓮縣新鄉北埔村19鄰是「申請寄
        籍登記」日期,而其附夾「戶籍登記申請書」
        附件二有詳細記載著稱謂:戶長戴
全,配偶
        姓名:吳
錦,居住本縣是年月日及原因:民
        國貳拾玖年柒月參日,即日據時代兩人即已登
        記為夫妻,這份「戶籍登記申請書」也同時有
        登錄我三位妹妹的姓名…父母姓名…等等,而
        同份「戶籍登記申請書」內寫有稱謂:同居,
        姓名吳
錦,配偶姓名:未,至少戶政人員應
        將附件一所寫「內緣,妻」填入才對,為何沒
        填入,另稱謂:子,姓名:吳○生,配偶姓
        名:未。這附件二「戶籍登記申請書」明明寫
        得清清楚楚,…並蓋有經核對與正本無異,新
        城鄉戶政事務所校對之章,是無可否認事實,
        證據會說話。
  
 (三)光復民國37年12月20日改設本籍臺灣省花蓮縣
        新城鄉北埔村
鄰10北埔七星潭號及附件三
        戶長:姓名戴
全,配偶姓名欄為空白…,同
        份「戶籍登記申請書」內稱謂:同居,姓名:
        吳
錦,配偶姓名:未…。每次過錄前後都不
        一致,到光復後竟被否認家父母在日據時期所
        「登記完成婚姻」關係。依據戶政事務所本分
         段之意,今好像只有請那些做「古」之人回來
         對證,才有辦法說清楚及解決。何況家父於民
         國43
年即過世,今日依內政部73年3月28日台內
          戶字第50992號函釋,法律不適不溯及既往嗎?

     (四)在附件二戶籍登記申請書及附件三戶籍登記簿
         內有記載前面有三位姊姊…父母欄都有記載戴

         ○全,母吳錦,我父母親自結婚到家父過世
         從未離婚過,那怎麼認定戴
來係因父母無婚
         姻關係被認領。

     (五)戶籍謄本全由戶政人員在全責保管,已經填寫
         登記完成就確定了,而後有紅線劃除,依理應
         註明何原因、日期、簽名或蓋章,以示負責才
         正確,如這些紀錄都沒有,表示不小心劃到
         的,那就應該要維持原狀才對,即視為無紅
         線。否則要當事人受冤嗎?

     (六)我吳○生本人於56年9月15日要在臺北縣汐止
         鎮完成人生第一件大事,家母匆匆忙忙於我婚
         前將祖先神位一齊帶過來,準備未我主婚,可
         是花蓮縣新城鄉北埔村七星潭
號還有一棟房
         屋,結果那年戶口普查家裏沒人在,當時那位
         戶政人員權限很大,竟郵寄我全家「除本籍戶
         籍登記申請書」到臺北縣南港鎮南港變電所,
         之後我也特別回一趟花蓮到新城戶政事務所與
         當時那位戶政人員理論,都不理睬我。因當時
         資訊不發達,沒有請教他的身分證目前本籍寫
         那裏,只說我花蓮縣七星潭還有一棟房屋,你
         可以通知我們戶政補校正,你不能給我全家戶
         籍遷出又除籍,而該人我想也做「古」了。

     (七)關於家母吳錦歷次遷徒戶籍謄本配偶姓名記
         載為「戴
全(歿)」,會有此情形源自56年12
          月15日由花蓮縣新城鄉戶政事務所開轉出臺北除
          本籍「戶籍登記申請書」內就有詳細記載著,並
          有多人核對(塗銷掉印章)也蓋關防印章表示多人
          核對過,認為沒錯才將除本籍戶籍登記申請書發
          文寄出。附件四。
   
  (八)民國26年家父母結婚囍宴有請親戚、朋友、鄰
         居來觀賞婚及喝囍酒。因需要兩位在場證人,
         因家母去年過世就96歲,所以要找與家母上下
         同齡長輩都已作「古」,所以我只好退而求其
         次,用心找比我年齡大者,佑任次我父母親的
         人,又有參加囍宴者,本人就請我姑表姊,林

         ○英已4歲也懂事,由我姑丈媽一齊帶來參加囍
          宴,舅父要娶舅母好高興,人之常情,之後又同
          住七星潭早夕相處,更知家父母夫婦及子女一齊
          生活情況,另一位是我父母在七星潭海岸邊合夥
          設置定置於場大股東二公子林義二歲他也是由
         其父母一起帶來參加囍宴,因跟我父母親及我
         伯、叔父們都很熟,是股東又是好友,每年有
         好幾個月,兩、三天就相集一起用共餐…,因
         林
義的父母親也常常帶他到定置魚場,有時
         一網捕到伍仟尾或以上之鰹魚就豎起紅旗子要
         附近的居民幫忙殺魚,他也覺得很新鮮、又高
         興,看到我父母親夫唱婦隨,其父母就藉機再
         對他說你二歲時戴
全、吳錦夫婦結婚囍
         宴,父母親有帶你去參加,囍宴很豐富,也很
         熱鬧是在加強語氣提醒他,這又是人相處間奧
         妙之處,也在暗示以後做人處世知道。小孩子
         一般去參加囍宴,而有印象誰跟誰結婚,但對
         囍宴細節…詳知似有所難。

六、查訴願人吳○生為吳錦之長子,其以利害關係人
    身分申請更正登記當事人戴
全配偶為吳錦,參
    考申請戶籍謄本及閱覽戶籍登記資料處理原則規
    定,訴願人核為戶籍法第46
條之利害關係人,得以申
     請更正戴全之戶籍登記,另訴願人於訴願受理期
    間,經臺灣新北地方法院107
年度親字124號判決確認
     其與戴全親子關係存在,合先敘明。
七、次查日據時期未有戴全與吳氏錦結婚之記載,
    僅有當時住所於「花蓮郡研海庄平野22番戶丿七之
    戶籍資料」續柄欄,戴
全登記該戶之世帶主,吳
    ○錦登記該戶之同居寄留人,並於續柄細別榮稱職
    業欄登記「戴
全內緣妻」(「內緣」及「妻」字之
    間留有空格及筆跡,無從辨識該筆跡為何字或符
    號
),此有戴全及吳錦二人日據時期戶籍簿冊浮
    籤記事之連貫戶籍資料在案可稽。

八、又戴全於35年11月1日本縣新城鄉北埔村鄰10戶七
    星潭路號初設戶籍登記申請書登記配偶為吳錦,
    惟吳
錦並未登記戴全為配偶,戴全並於民國
    (下同)39
年3月1日次子戴來出生登記之聲請書,記
    事欄記載「於本籍出生同時被戴德全認領」。此有
    本縣新城鄉公所戶籍字號蓮新北六
號戶籍登記聲
    請書可按。

九、再查戴全死亡後,吳錦繼為戶長,其戶籍登記
    簿配偶姓名記載「戴
全(歿)」,又以紅筆劃
    除,又吳
錦於56年12月15日轉出本縣新城鄉北埔村
    ○鄰10戶七星潭路號之除本籍戶籍登記申請書及56
    年12月29日轉入臺北縣南港鎮南港變電所設籍申請書,
    配偶姓名欄皆記載為「戴全(歿)」,此後,吳
    錦歷次遷徙戶籍謄本配偶姓名記載為「戴全(
    歿)」,此有本縣戶籍登記簿、宜蘭縣戶籍登記
    簿、改制前臺北縣戶籍登記簿、本縣新城鄉公所戶
    蓮新北戶字311
號除本籍戶籍申請書及改制前臺北縣汐
    止鎮公所遷入及申請書在案可稽。

十、由上可知,戴全及吳錦自日據時期業已同居,
    並於初設登記申請書及56
年12月15日吳錦本縣除籍
    後之戶籍資料,有相對人作為配偶之記載,惟初設
    戶籍登記申請書至吳
錦本縣除籍前之戶籍資料,
    未有相關記載,係有不一致。

十一、按74年5月24日修正公布前民法規定:「結婚,應有
      公開之儀式及二人以上之證人。」又按法務部86年6月
      3日(86)法律決字第15684號函略以:「查日本民法
      自明治(民國前四十四年)以來,即採登記婚主義,以
      戶籍登記為婚姻之成立要件」法務部93年5月編印臺灣
      民事習慣調查報告:「(第六十頁)日據時期,習慣法
      上,子女婚姻之訂定,須由父母為之,無須詢問子女
      之意見…。如父母均去世,男女本人欲訂定婚約,仍
      須徵求最近尊親屬之同意,否則該婚姻將被視為苟
      合,而非正式婚姻。(第八十三頁)日據時期,臺灣人
      間婚姻係採取意思主義,雖然大正十一年上民字第一
      ○一號判決曾謂因舉行習俗上之一定一事而生其效
      力,並非登記始生效力,但既係採取意思主義,習俗
      上之一定儀式,自非法律上要式行為,故特定男女
      間,互有結婚之意思,而客觀上有夫妻關係存在事實
      存在時,則可視為婚姻關係業已成立。」

十二、觀諸上開規定可知,婚姻關係之成立,雖依日據
     時期日本民法及光復後我國民法,應以戶籍登記
     或公開儀式及二人證人以上為成立要件,惟依當
     時民間習慣法,僅需雙方互有結婚之意思,而雙
     方夫妻關係存在之事實,即足以認定婚姻成立。

十三、本案戴全及吳錦自日據時期即有同居關係,
     並於上開初設登記申請書及除戶籍登記申請書,分
     別記載相對人為配偶,惟已經足徵雙方有成立婚姻
     關係之意思及夫妻關係事實,應認其婚姻關係存
     在。職此,原處分機關以戶籍資料,礙難認定其具
     婚姻關係,請訴願人提供其他符合民法修正前第
     982
條之公開儀式及2人以上之證人等足資證明文件或
     循法律途徑解決,並以法院之確定判決為憑云云,駁回
     訴願人之申請,揆諸首揭法令,即非允當,應予撤銷,
     並補填戴德全戶籍資料(除戶謄本)事由欄配偶姓名為吳
     ○錦。

十四、兩造其餘主張對本訴願結果不生影響,不再予逐
     一論述。

十五、綜上論結,本件訴願為有理由,爰依訴願法第 81 條
      第1項規定,決定如主文。

 

 

訴願審議委員會主任委員 顏 新 章(請假)
                 委員 危 正 美(代行)
                
委員 林 武 順
                 委員 阮 慶 文
                 委員 蔡 培 火
                 委員 林 國 泰
                 委員 呂 玉 枝

 

             中  華  民  國  107  年  12  月  18  日

 

    如對本決定不服者,得於收受本決定書之次日起2個月內向臺
 北高等行政法院(地址:11169 臺北市士林區福國路101號)提起
 行政訴訟,並抄副本送本府。

資料來源:花蓮縣政府主管法規共用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