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法規內容

法規名稱: 花蓮縣政府訴願決定書 (107年訴字第26號)
公發布日: 民國 107 年 11 月 21 日
發文字號: 107年訴字第26號
法規體系: 訴願決定書
圖表附件:
法規功能按鈕區
花蓮縣政府訴願決定書       107 年訴字第 26 號 
  
 訴願人:陳○美 
 
      訴願人因申請公有土地增編原住民保留事件,不服花蓮
  縣豐濱鄉公所(以下簡稱原處分機關)107 年 5 月 11 日豐鄉
  原民字第 1070005266 號函,提起訴願,本府依法決定如下: 
 
          主     文 
   
      訴願駁回。 
 
          事     實 

    一、緣訴願人於 99 年 7 月 27 日向原處分機關申請本縣豐
        濱鄉東興段 172 地號公有土地補辦增編原住民保留
        地,原處分機關於 103 年 5 月 30 日會同訴願人及管理
        機關財政部國有財產署至該地會勘,會勘結論略以:「現
        況使用範圍與朱○、陳○儀、吳○德及林○蘭使用範圍重
        疊。」  
   二、另訴願人於 99 年 11 月 9 日向原處分機關申請本縣豐濱
       鄉東興段 191 地號公有土地補辦增編原住民保留地,原處
       分機關於 103 年 7 月 15 日會同訴願人及管理機關財政
       部國有財產署至該地會勘,會勘結論:「查本案另有申請
       人,另排會勘釐清。」復於 106 年 11 月 10 日再次會
       勘。會勘結論略以:「現況與陳○緣、陳○星及舍○○茵
       重疊而有土地糾紛。」 
   三、原處分機關據上會勘結論,作成 107 年 5 月 11 日豐鄉
       原民字第 1070005266 號函並檢附初審清冊及會勘紀錄,
       認定訴願人申請之上開土地不符公有土地增劃編原住民保
       留地審查作業規範第 4 點第 3 項第 4 款規定,不予受理
       訴願人之申請,訴願人不服提起本訴願,經原處分機關檢
       卷答辯到府。 
 
           理      由  
 
     一、按「(第 1 項)原住民於中華民國七十七年二月一日前即
         使用其祖先遺留且目前仍繼續使用之公有土地,得於自
         公布實施之日起,申請增編或劃編原住民保留地;平地
         鄉原住民宗教團體於中華民國七十七年二月一日前即
         使用原住民族遺留且目前仍繼續作宗教建築設施使用
         之公有土地,得申請增編原住民保留地。(第 3 項) 第
         一項土地使用因下列情形之一而中斷者,亦得增編為原
         住民保留地:(四)因土地使用人之糾紛而有中斷情
         形,經釐清糾紛。」公有土地增劃編原住民保留地審查
         作業規範第 4 點第 1 項與第 3 項第 4 款(同公有土地
         增編原住民保留地處理原則第 3 點第 1 項與第 3 項第
         4 款)。 
     二、次按「鄉(鎮、市、區)公所應於完成現地會勘及審查後
         一個月內,除不符合規定者以書面通知不予受理外,應
         將符合第三點規定之土地繕造清冊,按土地權屬分別依
         土地法、國有財產法及相關公產管理法規徵得同意後,
         層報原住民族委員會轉陳行政院核定。」公有土地增編
         原住民保留地處理原則第 5 點定有明文。 
     三、訴願意旨略以: 
         (一)東興段 172 地號土地,係民國 50 年早期放領之國
             有耕地,祖先潘○○毛承領在案,係東興段 172 地
             號之土地。家父陳春榮於民國 88 年 7 月 28 日申
             請繼承手續,因故未能完成繼承承領手續,由家父
             陳○榮延續耕作,其於民國 94 年往生後,由其三
             女兒陳○美繼續耕作使用至今,其他申請人無使用
             事實耕作之佐證不符申請原住民保留之條件。 
         (二)訴願人為保留祖先遺產,用心開耕除草、整地及種
             植,而其他申請人並未耕作與原住民保留地規範不
             符,核定機關應撤銷其申請人資格。並請申請人陳
             ○儀、陳○晴、陳○緣及舍○○茵等 4 人舉證實際
             耕作之證明。 
        (三)訴願人陳○美申請增編原住民保留地東興段 191 地
            號之土地,於民國 87 年瑞伯颱風引發土石流受災後
            經訴願人長期整理,方可種植果樹等,申請人陳○
            緣、陳○星及舍○○茵等 3 人,長期居住於在台
            北,請其申請人舉證證明實際耕作之佐證。 
   四、查訴願人申請增編本縣豐濱鄉東興段 172 地號公有土地
       為原住民保留地,登記及使用面積 1269.38 平方公尺,
       並切結申請使用之土地無轉租轉賣及無涉及其他糾紛等情
       形,惟經原處分機關 103 年 5 月 30 日會同訴願人及管
       理機關國有財產署會勘結果,該地現況與朱○、陳○儀、
       吳○德及林○蘭使用範圍重疊,此有訴願人 99年 2 月 27
       日公有土地補辦增編原住民保留地申請書、切結書及原處
       分機關 103 年 5 月 30 補辦增劃編原住民保留地會勘紀
       錄表在案可稽。 
   五、次查願人申請增編本縣豐濱鄉東興段 191 地號公有土地
       為原住民保留地,登記及使用面積 100.34 平方公尺,並
       切結申請使用之土地無轉租轉賣及無涉及其他糾紛等情
       形,惟經原處分機關 106 年 11 月 10 日會同訴願人及管
       理機關國有財產署會勘結果,該地現況使用與陳○緣、陳
       ○星及舍○○茵重疊,亦有訴願人99年11月9日公有土地補
       辦增編原住民保留地申請書、切結書及原處分機關106年11
       月10日補辦增劃編原住民保留地會勘紀錄表在案可稽。 
   六、職此,訴願人申請之上開二筆土地使用與他人存有糾紛
       之事實堪以認定,揆諸首揭法令,原處分並無違誤。訴
       願人固稱「其他申請人並為耕作與原住民保留地規範不
       符,核定機關應撤銷其申請人資格,並請申請人陳○儀、
       陳○晴、陳○緣及舍○○茵等 4 人舉證實際耕作之證
       明」、「申請人陳○緣、陳○星及舍○○茵等 3 人,長
       期居住於在台北,請其申請人舉證證明實際耕作之佐證」
       云云。惟按公有土地增劃編原住民保留地審查作業規範第
       5點第4款及第5款規定:「(四)使用證明。1.屬農業使用
       者,其使用證明為下列文件之一:(1)土地四鄰任一使用人
       出具之證明。(2)其他足資證明其使用事實之文件。(五)自
       用及無轉租轉賣或無涉及其他糾紛等情形之切結書。」可
       知申請人有無持續使用公有土地事實,機關雖負有協力澄
       清之義務,惟仍應由申請人負最終舉證之責任。
   七、本件訴願人雖檢附訴外人林○英之四鄰證明書向原處分機
       關提出申請,然查東興段 172 地號土地他申請人陳○儀、
       陳○晴、陳○緣及舍○○茵,與東興段 191 地號土地他申
       請人陳○緣、陳○星及舍○○茵向原處分機關申請時,亦
       有四鄰證明,經原處分機關現地會勘後仍難以認定由何人
       實際使用,無從據以對訴願人為有利之處分。則訴願人主
       張於上開土地有實際使用之事實,應提出其他證明釐清土
       地糾紛,非僅因他申請人尚未證明確有實際使用,即可推
       定係由訴願人使用,其主張尚難憑採。 
   八、兩造其餘主張陳述,對於訴願結果不生影響,毋庸逐一論
       列,併予敘明。 
   九、據上論結,本件訴願為無理由,爰依訴願法第 79 條第 1
       項規定,決定如主文。 



 訴願審議委員會主任委員  顏  新  章 
                   委員  危  正  美 
                   委員  陳  聰  慧 
                   委員  林  國  泰 
                   委員  林  武  順 
                   委員  阮  慶  文 
                   委員  蔡  培  火 
                   委員  賴  宇  松 
 
 
          中  華  民  國  107  年  11  月  21  日 
                    
   如對本決定不服者,得於收受本決定書之次日起 2 個月內向臺
 北高等行政法院(地址:11169 臺北市士林區福國路 101 號)提起行政訴訟,並抄副本送本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