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法規內容

法規名稱: 花蓮縣政府暨所屬機關法制作業要點
公發布日: 民國 108 年 12 月 12 日
修正日期: 民國 112 年 02 月 15 日
發文字號: 府行法字第1120029670號函
法規體系: 行政暨研考
圖表附件:
法規功能按鈕區

壹、總則
一、花蓮縣政府(以下簡稱本府)為規範本府各單位及所屬機關(以下簡稱提案機關)自治法規
    及行政規則之法制作業,特訂定本要點。
二、本要點用詞定義如下:
   (一)法制作業:指自治法規及行政規則之制(訂)定、修正及廢止或停止適用所應辦理
         之相關事項。
   (二)自治法規:指自治條例、自治規則及委辦規則。
   (三)自治條例:指本府基於自治權限或法律授權制定,經花蓮縣議會﹙以下簡稱本縣議
         會﹚通過,由本府公布之法規。
   (四)自治規則:指本府基於法律、自治條例之授權或依法定職權訂定發布之法規。
   (五)委辦規則:指本府為辦理上級機關委辦事項,依法定職權或基於法律、中央法規之
         授權訂定發布之法規。
   (六)法規命令:指本府基於法律授權,對多數不特定人民就一般事項所作抽象之對外發
         生法律效果之規定。
   (七)實質意義法規命令:指法律授權應訂為法規命令之事項,因性質特殊,經法律授權,
         由本府以公文程式之「公告」或「令」發布,不適用中央法規標準法所定法規名稱、
         法條形式之規定。
   (八)行政規則:指本府或提案機關為規範內部秩序及運作,依權限或職權訂定非直接對
         外發生法規範效果之一般、抽象之規定。
三、自治條例不得牴觸憲法、法律或基於法律授權之法規。
    自治規則不得牴觸憲法、法律、基於法律授權之法規或自治條例。
    委辦規則不得牴觸憲法、法律或中央法令。
    行政規則不得牴觸憲法、法律、基於法律授權之法規或自治法規。
四、自治法規及行政規則之法制作業用字用語,應依法律統一用字表(附件一)、法律統一用語
    表(附件二)及公文書橫式書寫數字使用原則(附件三)之規定。

貳、自治法規之制(訂)定
五、下列事項以自治條例定之:
   (一)法律或自治條例規定應經本縣議會議決者。
   (二)創設、剝奪或限制本縣居民之權利義務者。
   (三)關於本府、本府所屬機關及本府所營事業機構之組織者。
   (四)其他重要事項,經本縣議會議決應以自治條例定之者。
六、自治條例得就違反本縣自治事項之行政業務者,得規定處以罰鍰或其他種類之行政罰。但
    法律另有規定者,不在此限。
    前項罰鍰之處罰,最高以新臺幣十萬元為限;並得規定連續處罰之。其他種類之行政罰限
    於勒令停工、停止營業、吊扣執照或其他一定期限內限制或禁止為一定行為之不利處分。
七、自治法規名稱應冠以花蓮縣,不使用標點符號。
    自治規則及委辦規則依其性質定名如下:
   (一)規程:規定機關組織、事務分工之準據。
   (二)規則:規定應行遵守或應行照辦之事項。
   (三)細則:規定法規施行之細節性、技術性、程式性事項或就法規另補充之解釋。
   (四)辦法:規定辦理事務之方法、權限或權責。
   (五)綱要:規定一定原則或要項。
   (六)標準:規定一定程度、規格或條件。
   (七)準則:規定作為之準據、範式或程式。
八、制(訂)定自治法規,應由提案機關撰具總說明及逐條說明並附具相關參考資料。
    前項總說明,應說明須制(訂)定之理由,並簡要列明其制(訂)定之重點;總說明格
    式如附件四。
    第一項逐條說明,應就每一條文及其立法意旨,逐條依式說明;逐條說明格式如附件五。
九、自治法規條文應分條書寫,冠以「第某條」字樣,並得分為項、款、目。項不冠數字,每
    項第一行空二字書寫,款冠以一、二、三等數字,目冠以(一)、(二)、(三)等數字
   ,並應加具標點符號。
    前項所定之目再細分者,冠以 1、2、3等數字,並稱為第某目之1、2、3。
十、自治法規內容繁複或條文較多者,得劃分為第某編、第某章、第某節、第某款、第某目。
十一、自治法規依法律或自治條例授權制(訂)定者,應於第一條明列其授權之依據,並不得
      逾越法律或自治條例授權之範圍及立法精神。
      自治法規依法定職權制(訂)定者,應於第一條明列其立法目的,並不得逾越職權範圍。
十二、制 (訂) 定自治法規,必要時,得依職權舉行聽證,或邀請學者專家,舉辦公聽會。
      依前項規定舉行聽證,其程序應依行政程序法第一章第十節聽證程序規定辦理。
十三、制(訂)定自治法規,涉及相關機關(單位)權責者,應先簽會各該機關(單位)表示意見
      或召開會議研商。
十四、制定自治條例應辦理法案性別影響評估作業。
    前項作業應於自治條例草案經簽奉一層核可後,即徵詢性別諮詢員,收集性別觀點之意見
   ,於自治條例草案研擬完成後送請性別平等專家學者進行程序參與,並由提案機關填具行政
    院性別平等委員會網站公告之「法案及性別影響評估檢視表」,於召開本府法規審查委員
    會(以下稱法規會)審查前,送交本府行政暨研考處。
十五、制(訂)定自治法規及實質意義法規命令,除情況急迫,顯然無法事先公告周知者外,應
      於本府公報或新聞紙,載明下列事項:
      (一)制(訂)定機關之名稱,其依法應由數機關會同訂定者,各該機關名稱。
      (二)制(訂)定之依據。
      (三)總說明、逐條說明及草案全文。
      (四)何人得於所定期間內向指定機關陳述意見之意旨。
      前項公告之期間至少六十日,但情況特殊,有增減期間之必要者,提案機關得簽奉一層核
      可,另定公告期間。
      草案公告格式如附件六。
      人民就草案內容陳述之意見,提案機關認其足供參酌者,應據以修正草案。
十六、制(訂)定自治法規,除因情況急迫或與人民之權利義務無涉,經簽奉一層核可外,應由
      本府行政暨研考處提送法規會審查。
      前項自治法規經法規會審查通過者,除實質意義法規命令外,提案機關應提送本府縣務會
      議審議;審查未通過者,提案機關應依法規會審查意見修正,再提送法規會。
      自治法規提送本府縣務會議審議前,應會辦本府行政暨研考處法制科。
十七、自治條例經本府縣務會議審議通過後,提案機關應以本府名義提請本縣議會議決。
十八、自治條例經本縣議會議決後,如規定有罰則時,應由提案機關報經中央各該主管機關核定
      後送本府行政暨研考處辦理公布;其餘除法律或自治條例另有規定外,應於本府行政暨研
      考處辦理公布後,由提案機關報中央各該主管機關備查。
      自治規則,除法律或基於法律授權之法規另有規定外,應於提案機關辦理發布後函報中央
      各該主管機關備查,並函送本縣議會查照。
      委辦規則應由提案機關函報委辦機關核定後發布之。
十九、自治條例經本縣議會議決後,提案機關如認為窒礙難行,應於該議決案送達本府三十日內
     ,就窒礙難行部分敘明理由送請本縣議會覆議。
      前項覆議結果如與憲法、法律或基於法律授權之其他法規牴觸時,由提案機關以本府名義
      報請各該中央主管機關予以函告無效;有無牴觸發生疑義時,由提案機關以本府名義聲請
      司法院解釋。
二十、自治法規公(發)布前,依規定應先報經其他機關核定者,由提案機關以本府名義為之;
      核定機關未於一個月內為核定與否之決定者,視為核定,由本府逕行公(發)布。但因內
      容複雜、關係重大,須較長時間之審查,經核定機關具明理由函告延長核定期限者,不在
      此限。
二十一、自治條例之公布,由本府行政暨研考處以府令為之,並將條文、總說明及逐條說明(或修
        正條文對照表)刊登本府公報或新聞紙。自治規則及委辦規則之發布,由提案機關簽會本
        府行政暨研考處後,以府令為之,並將條文、總說明及逐條說明(或修正條文對照表)刊
        登本府公報或新聞紙。但組織自治法規(含編制表)之公(發)布,由本府人事處為之。
        公(發)布令、總說明及逐條說明(或修正條文對照表)格式如附件七。
二十二、自治法規應於末條規定施行日期或授權以命令規定施行日期。
        自治法規自公布或發布日施行者,自公布或發布之日起算至第三日起發生效力。
        自治法規特定有施行日期或以命令特定施行日期者,自該特定日起發生效力。
二十三、自治法規定有施行區域或授權以命令規定施行區域者,於該特定區域內發生效力。
二十四、本府制定自治條例、訂定自治規則及委辦規則作業流程如附件八。
二十四之一、本府所屬機關以自己名義訂定之自治規則,準用第七點至第十三點、第十五點、第
            十六點、第十八點第二項、第二十一點至第二十三點規定。

參、自治法規之修正及廢止
二十五、自治法規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應予修正:
       (一)因有關法規之制(訂)定、修正或廢止而應配合修正。
       (二)規定之業務主管機關或執行機關已裁併或變更。
       (三)同一事項規定於二種以上之自治法規,無分別存在之必要。
       (四)基於政策、事實或其他情形,有修正內容之必要。
二十六、自治法規名稱有修正時,應以舊名稱為標題名稱;其書寫方式如下:
       (一)全案修正:修正條文達全部條文二分之一者,書明「(法規名稱)修正草案」,
             條次重新調整。
       (二)部分條文修正:修正條文在四條以上,未達全部條文之二分之一者,書明「(法規
            名稱)部分條文修正草案」。
       (三)少數條文修正:修正條文在三條以下者,書明:「(法規名稱)第○○條修正草案」
            或「(法規名稱)第○○條、第○○條、第○○條修正草案」。
二十七、修正自治法規刪除少數條文時,得保留所刪除條文之條次,並於其下加括弧,註明「刪
        除」二字。
        修正自治法規增加少數條文時,得將增加之條文,列在適當條文之後,冠以  前條「之
        一」、「之二」等條次。
        自治法規刪除或增加編、章、節、款、目時,準用前二項規定。
二十八、自治法規及實質意義法規命令之修正,應撰具總說明、條文對照表及修正草案之預告。
        前項總說明,應彙總說明制(訂)定或修正之沿革、須修正之理由或法規名稱之變更,
        並逐點簡要列明其修正重點;總說明格式如附件九。
        第一項條文對照表,應就每一修正條文及其修正意旨,逐條依式說明;條文對照表格式
        如附件十。
        自治法規僅附表或附件修正者,應撰具總說明及對照表,格式如附件十一。
        修正自治法規及實質意義法規命令,除情況急迫,顯然無法事先公告周知者外,應於本
        府公報或新聞紙,載明下列事項,並準用第十五點第二項及第四項規定:
        一、修正機關之名稱,其依法應由數機關會同修正者,各該機關名稱。
        二、修正之依據。
        三、修正總說明、修正草案條文對照表及修正草案條文。
        四、任何人得於所定期間內向指定機關陳述意見之意旨。
        第一項修正草案之預告,格式如附件十一之一。
二十九、自治法規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應予廢止:
       (一)機關裁併,自治法規無保留之必要。
       (二)自治法規規定之事項已執行完畢,或因情事變遷,無繼續施行之必要。
       (三)因有關法規之修正或廢止致失其依據,而無單獨施行之必要。
       (四)同一事項已定有新法規,並公布或發布施行。
       (五)其他情形無保留之必要。
三十、自治法規廢止,應由提案機關簡要說明廢止之理由並辦理廢止預告,格式如附
      件十二。
      廢止自治法規流程如附件十三。
三十一、自治法規之廢止,得僅公(發)布其名稱及施行日期,並自公(發)布之日起算
        至第三日起失效。
        廢止令格式如附件十三之一。
三十二、自治法規定有施行期限者,期滿當然廢止,不適用前點之規定。但應由提案機關以原發
        布機關名義辦理公告,並刊登本府公報或新聞紙。
三十三、自治條例定有施行期限者,如有延長必要,應於期限屆滿一個月前送本縣議會審議。但
        其期限於本縣議會休會期間內屆滿者,應於休會一個月前送本縣議會。
        前項延長期限依自治條例修正程序辦理。
        自治規則及委辦規則定有施行期限者,如有延長必要,應於期限屆滿一個月前送原發布
        機關發布之。
三十四、自治法規修正或廢止之法制作業,除另有規定外,準用關於制(訂)定之規定。
三十五、自治條例修正應依第十四點規定辦理法案性別影響評估作業,但性質單純者不在此限。
三十六、提案機關每三年應定期通盤檢討其主管之自治法規,並視需要修正或廢止之。

肆、行政規則訂定、修正、廢止或停止適用
三十七、下列事項,除法令另有規定外,以行政規則定之:
       (一)關於機關內部之組織、事務之分配、業務處理方式、人事管理等一般性規定(以下
             稱第一類行政規則)。
       (二)為協助下級機關或屬官統一解釋法令、認定事實、行使裁量權,而訂頒之解釋性規
             定及裁量基準(以下稱第二類行政規則)。
三十八、行政規則應冠以花蓮縣、花蓮縣政府或各機關全銜,不使用標點符號。
        行政規則依其性質定名如下:
       (一)要點:屬於規定一定之原則、要項或無需專任人員及預算之任務編組者稱之。
       (二)須知:屬於規定事務之處理方法、時限或手續者稱之。
       (三)注意事項:屬於規定作業上應遵守或注意之事項者稱之。
       (四)基準:屬於規定一定程度、條件或規格者稱之。
       (五)規定:屬於規定法規之執行事項或就法規另作補充規定者稱之。
       (六)程序:屬於規定機關內部業務處理程序者稱之。
       (七)方案:屬於規定政策性之指示者稱之。
        行政規則性質特殊者,得以規範、範本、原則、表或視業務需要以其他名稱定名。
三十九、行政規則訂定案應撰具之總說明及逐點說明,格式如下:
       (一)標題:行政規則之名稱應避免使用命令之名稱;其以逐點方式規定者,以「第○點」
             稱之,不使用「第○條」、「條文」等字詞。
       (二)總說明:第二類行政規則應附具總說明,標題名稱為「(行政規則名稱)草案總說
             明」,說明訂定之理由,並逐點簡要列明其訂定之要點(格式如附件十四)。
       (三)逐點說明:行政規則之每一點規定及其規定意旨,逐點依式說明,其表稱為「逐點
             說明」(格式如附件十四)。
四十、行政規則應分點書寫,冠以一、二、三等數字,不使用壹、貳、參等國字,並得分為項、
      款、目。
      項不冠數字,空二字書寫,款冠以(一)、(二)、(三)等數字,目冠以1、2、3等數字,並應
      加具標點符號。
      前項所定之目再細分者,冠以(1)、(2)、(3)等數字,並稱為第某目之1、2、3。
      行政規則不列編、章、節、款、目,而以壹、貳、參等國字區分之。
四十一、行政規則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應予修正:
       (一)不能切合實際需要或適用上有困難。
       (二)手續過繁有礙便民措施或阻礙工作簡化之推行。
       (三)依據之法規已廢止或修正。
       (四)與法規或其他行政規則發生矛盾或牴觸。
       (五)同一事項規定於二種以上之行政規則,無分別存在之必要。
       (六)其他情形有修正之必要。
四十二、行政規則修正案應撰具之總說明及對照表,格式如下:
       (一)標題:行政規則名稱有修正時,應以舊名稱為標題名稱;其書寫方式如下:
             1.全案修正:修正各點達全部點次二分之一者,書明「(行政規則名稱)修正草案」。
             2.部分規定修正:修正各點在四點以上,未達全部點次之二分之一者,書明「(行政
               規則名稱)部分規定修正草案」。
             3.少數規定修正:修正各點在三點以下者,書明「(行政規則名稱)第○點修正草案」
               或「(行政規則名稱)第○點、第○點、第○點修正草案」。
       (二)總說明:第二類行政規則應附具總說明,載明必須修正之理由或名稱之變更,並逐點
             簡要列明其修正要點,其標題名稱如「(行政規則名稱)修正草案總說明」、「(行
             政規則名稱)部分規定修正草案總說明」、「(行政規則名稱)第○點修正草案總說
             明」(如附件十五)。
       (三)對照表:對照表之標題名稱如「(行政規則名稱)修正草案對照表」、「(行政規則
             名稱)部分規定修正草案對照表」、「(行政規則名稱)第○點修正草案對照表」。
             (如附件十五)
四十三、行政規則修正時,如有增加、刪除點次規定者,準用第二十七點第一項及第二項規定。
四十四、行政規則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應予廢止或停止適用:
       (一)規定事項已執行完畢。
       (二)法規另有規定無保留必要。
       (三)同一事項已定有新行政規則替代。
       (四)規定事項與法規牴觸。
       (五) 母法廢止或變更,失其依據者。
       (六)其他情形無保留之必要。
        第一類行政規則不再適用時,應以函下達停止適用並載明失效日期。
        第二類行政規則不再適用時,應以令發布廢止並載明失效日期。
        廢止或停止適用行政規則,應簡要說明廢止或停止適用之理由。
四十五、訂定、修正及廢止或停止適用行政規則,應簽請首長核定;其屬本府訂定者,為一層首長;
        本府所屬機關訂定者,為機關首長。
        訂定、修正及廢止或停止適用行政規則,準用第十二點規定。
四十六、行政規則之下達或發布,由提案機關依下列方式為之;其格式如附件十六:
       (一)第一類行政規則應以函下達下級機關或屬官,並於函中敘明其生效日期,提案機關得
             視業務需要登載本府公報。
       (二)第二類行政規則應以令發布之,並於令中敘明其生效日期及登載本府公報。
       (三)兼具第一類及第二類行政規則內容者,依前款規定辦理。
四十七、行政規則作業流程如附件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