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法規內容

法規名稱: 花蓮縣政府訴願決定書 (110年訴字第23號)
公發布日: 民國 110 年 08 月 24 日
發文字號: 110年訴字第23號
法規體系: 訴願決定書
圖表附件:
法規功能按鈕區
花蓮縣政府訴願決定書         110年訴字第23

訴願人:甲○
出生年月日:○○年○月○○日
住:○○縣○○鄉○○路○段○巷○號
國民身分證統一編號:○000000000
訴願代理人:乙○○律師
設:○○縣○○市○○○路○號
  訴願人因申請姓名變更事件提起訴願,不服原處分機關花蓮縣壽豐鄉戶政事務所所為110年4月16日○○○字第1100000001號函駁回處分,提起訴願,本府依法決定如下:
 主  文
訴願駁回。
 事  實
一、訴願人於民國(下同)110年4月15日向原處分機關申請單獨使用原住民族語文字羅馬拼音為戶籍及身分證等姓名登記,經告知因法規限制無法辦理,訴願人遂以110年4月15日申請書請求原處分機關回覆理由,再經原處分機關審查後,因現行規定並無得以單獨使用原住民傳統姓名之羅馬拼音為姓名登記,原處分機關爰依姓名條例第1條、第2條及第4條規定,以110年4月16日○○○字第1100000001號函(下稱原處分)否准訴願人所請,訴願人不服,爰於110年5月14日向本府提起訴願,並經原處分機關檢卷答辯。
二、訴願意旨略以:
 (一) 請求撤銷花蓮縣壽豐鄉戶政事務所110年4月16日○○○字第1100000001號函,並准予戶籍及身分證等姓名變更登記為Tiang Isqaqavut。
(二)原處分機關依法否准將訴願人身分證姓名登記為Tiang Isqaqavut,不符憲法增修條文第10條第11項規定之精神。
(三)姓名條例第4條法規為「得以」而非「僅以」或「應以」,依文義解釋,姓名條例並不當然限制原住民得以羅馬拼音「單列」姓名。又不得以姓名條例第4條未排除第2條規定而反面解釋為原住民傳統姓名須將羅馬拼音之傳統姓名並列漢字音譯之傳統姓名或漢人姓名,應參照姓名條例第1條第2項前段規定,原住民姓名登記之文化慣俗並不包含依中文與漢字音譯為之,故姓名條例第4條未規範排除姓名條例第2條之規定,應屬立法者明顯漏洞,姓名條例之解釋應排除第2條之適用,方符姓名條例第1條第2項前段規範與第4條「均得以」的要件之意旨。
(四)Tiang Isqaqavut之意義難以漢字即可表達,我國基於憲法增修條文第10條第11項,依《原住民族基本法》第9條第3項制定《原住民族語言發展法》和於民國108年通過《國家語言發展法》。原語法基於肯認「原住民族語言係原住民族文化之根本,亦是文化之承載體,為凝聚民族認同不可或缺之要件,更是民族生命能否延續之關鍵所在」將原住民族語言定義為國家語言,原語法第2條將原住民族文字定義為「用以記錄原住民族語言之書寫系統」。而「原住民族書寫系統」已經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協商、決議以文字化、系統性、方便性、普遍性、實用性和國際性勝於國際音標的羅馬拼音為主,並且民國108年花蓮縣光復鄉公所和屏東縣政府分別推出阿美語母語和魯凱族母語公文,羅馬拼音為原住民族書寫系統已為共識。戶政機關有必要本憲法、原基法、原語法、語發法肯認之精神,准予訴願人之姓名登記為Tiang Isqaqavuto。
(五)我國於民國110年批准並通過兩公約施行法,將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與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國內法化。戶政機關否准訴願人以羅馬拼音單列為姓名,雖然現有之姓名條例第4條允許得以傳統姓名之羅馬拼音並列登記,然實際上課與訴願人需要以漢文化生活表現自我之義務,使族名在原住民族處於社會上少數時不被重視,成為漢名之附帶存在,難以落實兩公約之內容。
(六)憲法第22條概括基本權經釋字第399號肯認,即「姓名權為人格權之一種,人之姓名為其人格之表現,故如何命名為人民之自由,應為憲法第二十二條所保障」。姓名條例第4條第1項規定原住民須以中文音譯搭配羅馬拼音標示姓名,限制人民表現其姓名之自由,不符憲法第22條規範關於姓名權之實踐。
(七)憲法第7條規定保障人民平等權,惟姓名條例第2條第1項規定戶籍登記須使用中文姓名、第2條第2項規定未使用漢字則不予登記,確立姓名登記以漢字為主的規範模式。姓名條例第4條第1項,雖開放原住民得以羅馬拼音並列傳統姓名,然仍須以「漢字標示」。漢字標示使原住民族在與非原住民族相處時,常被「錯誤稱呼」,不僅族名無法被正確念出,族名背後得以族語傳遞的含義也因漢字符號的表意性質喪失、扭曲。該規範致以漢字為溝通媒介的族名難以被正確宣稱。族名除具社會生活溝通功能外,同時負載族群文化傳承,及人格自我實現之意義。要求原住民族先以中文音譯標示再輔以羅馬拼音的規定致原住民族與非原住民族之差別待遇,即非原住民族得以漢字標示其姓名,而原住民無法單獨以羅馬拼音標示族名,違反憲法第7條種族平等,亦違語發法第4條。本於憲法第7條規定,應撤銷○○○字第1100000001號函,並准許單列 Tiang Isqaqavut為姓名。
三、答辯意旨略以:按姓名條例第2條規定:「辦理戶籍登記、申請歸化或護照時, 應取用中文姓名,並應使用辭源、辭海、康熙等通用字典或教育部編訂之國語辭典中所列有之文字。姓名文字未使用前項所定通用字典或國語辭典所列有之文字者,不予登記。」第1條規定:「中華民國國民,應以戶籍登記之姓名為本名,並以一個為限。臺灣原住民及其他少數民族之姓名登記,依其文化慣俗為之;其已依漢人姓名登記者,得申請回復其傳統姓名;回復傳統姓名者,得申請回復原有漢人姓名。但均以一次為限。」及第4條規定:「臺灣原住民及其他少數民族之傳統姓名或漢人姓名,均得以傳統姓名之羅馬拼音並列登記。」,綜上規定,駁回當事人所請,依上揭規定原住民者戶籍登記之姓名可取用漢人姓名、原住民傳統名字、漢人姓名併列羅馬拼音或傳統名字併列羅馬拼音等4種,訴願人申請單獨使用羅馬拼音,顯與規定不符。
理  由                                         
一、按姓名條例第1條第1項及第2項規定:「(第1項)中華民國國民,應以戶籍登記之姓名為本名,並以一個為限。(第2項)臺灣原住民及其他少數民族之姓名登記,依其文化慣俗為之;其已依漢人姓名登記者,得申請回復其傳統姓名;回復傳統姓名者,得申請回復原有漢人姓名。但均以一次為限。」第2條第1項及第2項規定:「(第1項)辦理戶籍登記、申請歸化或護照時,應取用中文姓名,並應使用辭源、辭海、康熙等通用字典或教育部編訂之國語辭典中所列有之文字。(第2項)姓名文字未使用前項所定通用字典或國語辭典所列有之文字者,不予登記。」及第4條第1項規定:「臺灣原住民及其他少數民族之傳統姓名或漢人姓名,均得以傳統姓名之羅馬拼音並列登記,不受第一條第一項規定之限制。」國民身分證及戶口名簿格式內容製發相片影像檔建置管理辦法第8條第1項第1款第2目規定:「國民身分證卡面資料記載方式及內容如下:一、姓名排列方式如下:(二)臺灣原住民、其他少數民族及歸化我國國籍者,其並列登記之羅馬拼音並列中文姓名之正下方。」臺灣原住民回復傳統姓名及更正姓名作業要點第4點規定:「原住民之傳統姓名或漢人姓名,均得以傳統姓名之羅馬拼音並列登記,其登記以當事人或法定代理人申報者為準。」
二、次按內政部91年12月4日台內戶字09100095151號函說明三略以:「修正後姓名條例第二條第一項後段規定,原住民之傳統姓名得以羅馬拼音併列登記,不受第一條第一項之限制。鑒於社會秩序安定性考量,國民使用姓名應與戶籍登記之姓名一致,倘原住民回復傳統姓名並以羅馬拼音併列登記,則其各類相關證明文件之姓名表示方式,應使用以中文表示傳統姓名併列羅馬拼音;惟顧及各機關(單位)使用之便利性,可同意原住民單獨使用以中文之傳統姓名。至傳統姓名之羅馬拼音符號因非為社會各界所熟知,不宜單獨使用。」
三、卷查訴願人於110年4月15日向原處分機關申請單獨使用原住民族語文字羅馬拼音將身分證姓名登記為Tiang Isqaqavut,經原處分機關審查後,審認現行姓名條例第1條第2項、第2條第1項及第4條第1項規定,並無得以單獨使用原住民傳統姓名之羅馬拼音為姓名登記,爰以原處分駁回訴願人所請,揆諸前揭規定,尚無違誤。另依國民身分證及戶口名簿格式內容製發相片影像檔建置管理辦法第8條第1項第1款第2目規定,有關原住民姓名國民身分證卡面排列方式,其並列登記之羅馬拼音並列中文姓名之正下方,又依臺灣原住民回復傳統姓名及更正姓名作業要點第4點規定有關原住民之傳統姓名或漢人姓名,均得以傳統姓名之羅馬拼音並列登記,及前開內政部函釋略以有關原住民傳統姓名之羅馬拼音符號因非為社會各界所熟知,不宜單獨使用,可知現行規定下,均無明文規定得以單獨使用原住民傳統姓名之羅馬拼音為姓名登記,是訴願人主張,核無可採,原處分應予維持。至本件訴辯雙方其餘理由,核與本件訴願結果無任何影響,不再論述,一併敘明。
四、據上論結,本件訴願為無理由,爰依訴願法第79條第1項規定,決定如主文。
                    訴願審議委員會主任委員    顏  新  章
                                      委員    危  正  美
                                      委員    呂  玉  枝
                                      委員    陳  建  村
                                      委員    吳  泰  焜
                                      委員    林  武  順
                                      委員    林  國  泰
                                      委員    許  正  次
                                      委員    蔡  培  火    
                                      委員    蔡  雲  卿
                                      委員    賴  劭  筠






中    華    民    國     110    年    8     月    24    日
如對本決定不服者,得於收受本決定書之次日起2個月內向臺北高等行政法院(地址:111044臺北市士林區福國路101號)提起行政訴訟,並抄副本送本府。